杭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至48项 累计数量居全省第一

  • 来源:杭州发布
  • 2021-06-15 15:38:55
分享到:
  • 收藏

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杭州市有4个项目上榜。

至此,杭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增至48项,累计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新入选项目2项:“花边制作技艺(萧山花边制作技艺)”“严东关五加皮酿酒技艺”,扩展项目2项:“传统中医药文化(桐君传统中药文化)”“农历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俗)”。

新增项目

1

花边制作技艺(萧山花边制作技艺)

萧山花边,又称萧山万缕丝、万里斯,是浙江省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因产于萧山区而得名。萧山花边是直接用线编结挑绣花边,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抽纱刺绣,与中国民间抽纱技艺交融,花边工艺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萧山花边制作一般分设计、刷配、挑绣、整烫四道工序,20余个环节30多种针法。挑花边,自古以来是中华之杰作,手工花边,图案多取材于花卉果实,针法精细,光洁整齐,线条流畅,富于层次,罩在古色古香的家具上,或作为床罩窗帘,通过镂空的花纹,显得高雅、庄重。

萧山花边构图严谨,工艺针法多样,编结精细,色彩素雅。以自然风景为题材是萧山花边的艺术特色。萧山花边艺术特点是简朴中求繁复,素雅中求华丽,引人入胜。它质量要求极高,花样要求整均匀,拼接要妥不露针迹,整烫要无皱纹,色泽要一致无污渍。

萧山常年有十万妇女从事挑绣编织生产,因此,萧山有“花边之乡”的美誉。

2

严东关五加皮酿酒技艺

严东关五加皮酒是中国五加皮酒的优秀代表,因产于古严州府城东的东关而得名。其产地位于新安江、富春江、兰江汇合的三江口,水质优良,富含多种矿物质;气候温暖湿润,对酿酒、发酵、窖醅都十分有利。

严东关五加皮酿酒技艺继承了固态发酵、蒸馏、中药浸渍等传统工艺,选用纯粮白酒、糯米蜜酒、药汁、白砂糖等为原料,历经蒸煮、摊凉、拌曲、入缸固态发酵、土甑蒸馏等工序,形成了以“二次发酵”“四度浸提”为核心的一整套酿酒工艺,酿制出集蒸馏酒、酿造酒与中药浸提汁配制为一体的传统五加皮酒。

五加皮酒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民间已广泛酿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徽商朱仰懋在古严州府创办致中和酒坊,酿制严东关五加皮酒,传承至今,已有256年历史。

严东关五加皮酒具有消疲解乏、驱寒祛湿之功效,深受劳动人民尤其是渔民的喜爱,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节庆礼俗中,并在民众的广泛享用中得以有序传承,发展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酒类品牌。

扩展项目

1

传统中医药文化(桐君传统中药文化)

桐君传统中药文化以中药采集与炮制技艺为核心内容,包括桐君历史传说、《桐君采药录》文献、桐君山文化遗址、药祖桐君祭祀活动等一系列由历史遗迹、民间信仰、俗、技艺而形成独特的传统医药文化。

桐君中药文化历史渊源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上古时期,桐君受黄帝之命,在富春江畔结庐,采百草,识药味,定三品,立君臣佐使,著《桐君采药录》,被后人尊为“药祖”。

桐君中药具有传播广泛、内涵丰富、技艺独特等显著特点。项目影响力从钱塘江流域辐射到华南、西南等全国各地,以桐君命名的地名和医药机构遍布各地。

桐君传统中药文化在社会、历史、研究、经济领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其“结庐采药,修制惠民”精神,与当今社会倡导“公德”理念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吻合,其悠久的历史和所遗留的众多古迹、传说及精神为中药界所尊崇,对中医药史、地方文化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

中药古法炮制的核心工艺发酵,通过对中药古法炮制(发酵)技艺的传承,所生产的产品行销国内外,年总产值达6亿元,由此产生的就业岗位和为当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桐君中药文化展示馆成为首批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桐君山及祠碑等历史遗迹已成为风景旅游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参观。

2

农历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俗)

杭州半山立夏俗是“二十四节气”知识与实践体系地方传承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拱墅半山周边群众在立夏节气前后,自发聚集在半山娘娘庙附,按照当地风俗,举行“送春迎夏”仪式,吃乌米饭、烧野米饭,组织庙会市集等活动,祈求身体健康,安度夏,五谷丰登。世代传承的系列送春迎夏活动,体现了半山民众协调地方生产生活节律的实践知识与智慧结晶,同时表达了他们顺应天时、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

立夏俗传承地半山街道,位于拱墅区北部的皋亭山脉,距市中心约10公里,因境内的半山而得名。这里位于大运河南端,水陆交通便利。旧时,民众多种稻、养蚕,是典型的江南农耕文化聚集区。

半山,原名“皋亭山”,南麓半山腰有娘娘庙,俗称“半山”。娘娘庙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因倪姓女子有撒沙护国之功,被南宋高宗敕封“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而得民众出资修建。明清以来,屡毁屡建,香火旺盛。从三月蚕季始至五月端午,庙会不断,立夏日各类俗活动尤为兴盛。

20世纪50年代末,半山地区成为杭州重工业生产基地,立夏俗逐渐衰弱。90年代,拱墅区皋亭文化研究会牵头,娘娘庙在原址前重建,立夏主要俗逐步恢复,2007年以来,每年于立夏日举办民间俗活动。

拱墅区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对“半山立夏俗”项目进行了挖掘和专题调查研究,多次跟踪拍摄了民俗活动视频片,建立了文字、图片、影像档案。自2012年起,由拱墅区政府主办半山立夏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0届,受惠民众遍及周边街道社区,超10万人,影响力辐射杭嘉湖。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拱墅区以“半山立夏俗”成为全国十个代表社区之一。(作者:资料/杭州文广旅游发布)

标签: 杭州 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项目 全省第一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