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查处:铲除围绕“付费实习”的灰色产业链
- 来源:光明日报
- 2021-04-19 13:27:16
- 收藏
临近毕业季,“付费实习”现象再获关注。有媒体报道,支付实习中介近2万元费用后,就可如愿免试获得某国际知名私募基金公司实习机会。
“付费实习”早已不是新鲜事。这件事貌似是“公平买卖”:对于购买实习机会的学生来说,花钱搞定一份不错的实习,可以为简历增色,为求职或留学加分,算是物有所值;对运作、出售实习机会的机构来说,则是“收钱办事”。不过,仍有人没意识到,这是扰乱大学生实习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扭曲了实习的性质。对于“付费实习”,要依法查处,铲除围绕“付费实习”的灰色产业链。
在社交网站、电商平台上,搜索“付费实习”“实习中介”,很容易就能找到此类机构。基于“付费实习”的运作套路与性质,要铲除“付费实习”的灰色利益链,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以及用人单位是否意识到“付费实习”对公平实习与就业的影响,以及治理决心有多大。
“付费实习”的运作,无非是中介机构搞定一些大企业的实习机会,将其卖给正在寻找实习机会的学生。这相当于非法兜售本应该是公开招聘的实习机会。这又将导致无法通过公开、合法的渠道找到实习机会的大学生只能求助于中介,并为此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抬高了学生的学业与就业成本。中介能搞定企业的实习机会,背后多存在一定的利益输送。对于把实习机会出售给中介机构的企业内部人员来说,此举涉嫌利用职权不当得利,是职务犯罪行为。中介机构售卖实习机会,则属于扰乱市场的非法经营。而如果是企业整体决策,把招聘实习生工作业务外包,却被中介用于售卖,那企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企业大多将招聘、使用实习生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一部分,借此机会发现适合本企业的人才;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之举,即通过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参与人才培养,推进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长期以来,部分企业扭曲了实习的本质和意义,或是实习学生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被安排进行与专业无关的廉价劳动,或是一些备受学生追捧的大企业卷入出售实习机会的违规违法运作之中,如果将后一种情形下的“付费实习”问题提高到企业管理和价值观的层面来看待,也并不牵强。
治理大学生实习乱象,学校以及司法部门有必要介入调查,对其中涉及违法犯罪的运作及行为进行追究,监管部门也可考虑建立黑名单制度,将在实习问题上踩线的企业纳入黑名单,定期向社会公开,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监督的压力,对学生等群体来说也是一种必要的预警。 (熊丙奇)
标签: 付费实习